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贵州实施“两个优先”战略 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率先脱贫奔小康

【来源:贵州实施“两个优先”战略 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率先脱贫奔小康 | 发布日期:2020-11-20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全国有28个。贵州有3个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仫佬族、土族)、1个人口较少民族乡、7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纳入了国家规划重点扶持范围,涉及8个县(市),扶持总人口约18.3万人,其中人口较少民族7.3万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贵州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贵州省积极探索人口较少民族率先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做法和经验得到国家民委肯定。一起来看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贵州怎样干?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两个优先”发展战略(即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优先给予扶持、优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积极抢抓国家大力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整合各方力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率先脱贫奔小康。

开好政策“药方子”,找准率先小康路径

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纳入全省脱贫攻坚重点进行统筹谋划。健全扶持政策。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全面小康问题纳入省委重大问题调研课题,先后出台《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全面小康行动计划》《贵州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专项建设规划》等,与国家层面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从省级层面细化完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的各阶段目标任务。细化目标任务。建立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明确六大方面18项监测指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目标任务,有效确保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小康统计监测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强化责任落实。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列入每年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内容进行安排部署,整合省民宗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等30多家省直部门力量,省、州、县三级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全覆盖。


打好资金“组合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州县(市)落实、整村推进”方针,省级优先安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项目建设。统筹重大工程安排。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小康计划与全省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五个100工程”“四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等重大工程任务统筹起来,在资金安排、项目建设上向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倾斜,着力解决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统筹用好各类资金。“十三五”以来,争取国家民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1.37亿元,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1.2亿元。同时,省级财政投入2.9亿元,整合州、县级投入资金10亿元,有效保障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投入充足。积极整合项目投入。建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项目库,实施扶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项目1112个,推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省77个村已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基本实现组寨路网全硬化,村级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村村通电、广播电视、通宽带、通电商全覆盖。

 打好民族“特色牌”,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立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以都匀茶叶、麻江蓝莓、凯里葡萄和惠水花卉等特色种植为重点,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等,建成8万多亩特色种植基地,培育50多个专业合作社,带动40多个聚居村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福泉市仫佬族民族风情游乐园、惠水县好花红、都匀市小围寨村尧林土族村等旅游景点景区,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省有3个人口民族聚居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11个村寨被命名为“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实施“双培”行动计划、锦绣计划等培训项目,加大对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创建3个毛南族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1个仫佬族现代农业创业园区,建立一批毛南族刺绣厂、仫佬族传统工艺制作坊等,多渠道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用好评估“指挥棒”,提升小康创建成果

坚持以评估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评估机制,推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小康成果巩固提升。建立健全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健全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将7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发展情况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定期汇总分析和掌握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督查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每年开展一次督促检查。并加强资金监管,全程跟踪项目,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达标巩固成果跟踪机制。每年对已通过率先全面小康评估的村开展“回头看”检查,深入调研分析和跟踪监测,巩固创建成果。截至2019年底,全省7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19710人减少到3148人,整体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530元提高到10561元。经第三方机构评估,有76个村基本实现小康,最后一个村也将于2020年底前实现小康。

来源:统战新语

贵州统一战线宣传联席办 省民宗委供稿